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可愛,好管,省心,但是有的孩子從小就很鬧人,有事就哭,怎麼講道理都不行,很多年輕父母有了孩子后就被折騰的「沒脾氣」,看到孩子就想逃離。
但是,有的孩子卻很懂事,吃得好,睡得好,聰明可愛,人見人愛。
造成孩子不同的原因是父母的養育和管理,管孩子是需要時機和方法的,6歲前管孩子就較容易,因為:
6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孩子的大腦在6歲前發育很快,基本完成了80%-90%。
父母在孩子6歲前多和孩子互動,多和孩子玩游戲,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環境,帶孩子去大自然中盡可能地給孩子創造探索和觀察的機會,以及不同的外界刺激,這些外界刺激能使孩子的大腦建立更多的神經元連接,讓孩子的大腦發育得更加完善,讓孩子更聰明。
6歲前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
在兒童教育研究領域,2~6歲被稱為「潮濕的水泥」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像「潮濕的水泥」一樣擁有很強的可塑性,性格塑造,行為習慣容易養成。過了這個時期,孩子的性格基本固定下來,再想有大的改變很難。
6歲前,父母在3方面「使勁管」孩子,孩子大腦發育好,智商高更聰明
使勁管孩子的情緒
管理好孩子的情緒,孩子積極樂觀,大腦在孩子輕松的狀態下發育得更好。
如果孩子生活在壓力下,在父母的打罵下,孩子精神高度緊張,會傷害大腦發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高度緊張下的「大腦一片空白」就說明了這一點。
使勁管孩子的睡眠
大腦修復疲勞的主要方式是睡覺,睡眠不足,會加速腦細胞的消退,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
0-1歲的孩子,每天睡眠時間為12-17個小時;2-5歲的孩子,每天睡眠時間10-14個小時;6-13歲,每天睡眠時間9-11個小時。
孩子睡眠時間也不是越多越好,睡眠充足就行,睡眠充足利于大腦發育。
使勁管孩子閱讀,并且要選對書
從寶寶出生的那天起就要開始重視親子閱讀,堅持給孩子看繪本,講故事。
因為繪本故事中有大量的生活中聽不到的,高質量的詞匯,和接觸不到的各種圖畫,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想象力。
同樣是6歲的孩子,看過幾百本繪本的和沒有看過的,他們的眼界和思維會有很大的差異,上小學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
人們常說,愛讀書的孩子是潛在的學霸,不喜歡讀書的孩子就是潛在的差生,很有道理。
早期閱讀通過一些圖文并茂的視覺材料,豐富多彩的知識, 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智力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家長不要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