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會有哪些變化?表面看上去更懂事了,其實內心受到了多種傷害。最先受到傷害的一方面,是孩子的情緒被父母吼的孩子,在6歲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每天生活在自責、恐懼和不安中。
他們害怕父母的吼聲,卻不知如何硬度和逃避。等到孩子6歲左右進入小學后,父母每天不斷的吼聲會讓他覺得煩躁[翻白眼],在吼聲中情緒變差,失去耐心暴躁易怒。
而進入青春期后,孩子面對父母的大吼時,開始有了抵觸、反抗情緒,或是對著父母吼回去,或是封閉自己不再與父母溝,只為了躲避吼聲。從小到大都是一個情緒化的孩子,內心防線極易崩潰。
其次,孩子的身高發育受影響有研究表明,長期被父母吼、被父母罵的孩子,身體生長激素分泌也會受到抑制。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經常被吼的孩子則會比同齡人矮小。
孩子的身高一直是家長很關心的問題,平時營養和睡眠都妥當,不曾想吼孩子也會讓孩子長得慢,知道真相后家長還能開口嗎?最后,父母經常吼孩子,會使親子關系不斷惡化對孩子吼的同時,也在心里強調著自己的家長地位,許多家長不會因為孩子不反抗就停止吼罵。反而想用這種方式來震懾孩子。孩子小的時候或許會害怕,被父母吼不過是委屈而已,玩幾天就淡忘了。
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被父母吼的心情會非常不好,與父母內心的親密感也變淡了。成年人總是把壞情緒留給最親近的人,其實孩子才是最需要我們溫柔以待那個人,為何有些家長能不動聲色教育好孩子呢?
性格溫柔與暴躁只是原因之一,更多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怎樣與孩子溝通[流淚],其實不吼不罵也可以教育好孩子的。
越吼,孩子越不聽,怎麼管教,孩子才會聽?4招輕松讓孩子聽話。
1、把「不」字句,改成「要」字句
孩子:媽媽、媽媽
媽媽:不要大吼大叫 ✔噓,要輕點說。
孩子:哼,我不給你說了 媽媽,我給你說…
2、把消極后果改成積極期待
(消極后果)不喝牛奶你就會變得又矮又丑。
孩子:我就不喝
✔(積極期待)多喝牛奶,你會變得又高又漂亮。
孩子高興地說:嗯,我喝
3、把命令改成選擇
你必須把青菜吃了。
孩子:我不吃
✔你想吃花菜還是白菜?
孩子想一下:嗯,白菜
4、把立刻禁止改成提前約定
別玩了,吃飯了!
孩子:我還沒玩夠
✔再玩最后幾分鐘就吃飯?
孩子:5分鐘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父母的語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做法,并且對孩子今后的性格形成也有重要影響。
孩子2歲后,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加強,愛說「不」字,如果父母也用「不行」「不可以」之類的話來教育孩子,只會讓孩子執拗、叛逆。
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自己先不要發脾氣,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很多時候,孩子的壞脾氣就是從大人那里學來的。
俗話說「3歲看大」,3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叛逆期,是一個轉折點,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個階段的孩子接受什麼教育,就會形成相應的性格。
吼叫的方式不僅會讓孩子叛逆,還會讓孩子自卑、退縮,而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學會夸獎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極大激發,孩子自信心會增強,也會更積極樂觀。
所以,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內心和思維方式,不吼叫教育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