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幼師: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皆因家長從小做對「五件事」

孩子的第1任老師是父母,孩子最重要的責任人也是父母!

因為老師是輪換的,而父母是固定的,而最重要的是孩子成年后的各種思想,各種行為,各種規則,其實都是在幼年形成的。

孩子成年后很多心理問題也會在三歲之前找到源頭,所以孩子在三歲之前這段非常的重要!

荷花是我的好朋友,她是一個有 20年教齡的幼兒園老師,而她不僅教學教得好,她還去進修了 兒童心理學,而且她還特別喜歡研究孩子的心理。

她就發現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那些不哭的適應好的孩子,其實跟家長在孩子沒上幼兒園之前的教育有非常大的關系。

而她也對那些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的家長進行了采訪和總結,發現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如果做好5件事,那麼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很少哭,適應性非常的強。

資深幼師: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大多是家長提前做對了五件事

第1件事:經常擁抱孩子

記得我在學心理學的時候,我們老師講過一個讓我非常深刻的案例。

一對高知的父母生完孩子之后發現孩子有一個問題, 經常哭鬧不休,後來以為孩子是生理上的問題,抱去醫院兒科,醫生卻建議他們帶去找兒童心理科的醫生。

而他們疑惑地找到兒童心理科的醫生,醫生告訴他們,他們的孩子是缺乏安全感,讓他們每天 多抱抱孩子,多給孩子做撫觸。

原來他們家的孩子出生的時候是 剖腹產,而且出生之后他們 崇尚要孩子從小學會獨立。

所以就單獨讓孩子睡在一個小床上,而且平時是由保姆給孩子喂奶粉,所以導致孩子缺少擁抱,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

後來他們聽從兒童心理科醫生的話,每天多抱孩子多給孩子做撫觸,慢慢的孩子哭鬧不休的情況就會好轉了。

所以父母多給孩子擁抱,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心理學家把擁抱稱為 「接觸安慰」,一個充分得到父母愛和撫摸擁抱的孩子,依戀感的發育會比較健康,到他上幼兒園的時候到了陌生環境,他會更容易產生信用感,更容易適應。

第2件事:優質的親子陪伴

所謂 優質的親子陪伴,就是在 陪孩子的時候不要玩手機,不要去跟別人聊天,而是用心的陪伴孩子。

比如說跟孩子一起玩玩具,比如說跟孩子一起讀書,和孩子一起玩耍,創造親子同樂的機會,會減少 分離焦慮,促進孩子對媽媽安全依戀有很大的幫助!

孩子在三歲之前他需要建立良好的 親子依戀關系,這些就需要媽媽和爸爸的陪伴。

媽媽和爸爸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所以在上幼兒園之后,他才對陌生的環境很快能夠適應,不容易哭鬧。

第3件事:父母親自撫養孩子

現在有很多 「隔代撫養」甚至是 「留守兒童」,但心理學家就發現這些隔代撫養和留守兒童更加容易出現心理的問題。

因為隔代的撫養或者說是留守兒童,他們得到的關愛太少了,更加容易出現 厭學輟學,甚至自虐等情況!

而父母親自撫養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才能建立更好的親子依戀關系,到孩子上幼兒園之后也更容易適應。

第4件事: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

孩子從出生到兩歲半的時候會非常的 黏媽媽,這時候有助于媽媽跟自己的孩子建立穩定的依戀關系。

比如說平時 多抱抱孩子,多親親孩子,盡量母乳喂養。

孩子將近兩歲左右,如果要跟孩子分離,提前跟孩子說明, 不要悄悄離開,特別是在斷奶的時候,千萬不要說去一個地方住一段時間讓孩子斷奶,在斷奶的時候好好地跟孩子解釋清楚。

第5件事:關注孩子的負面情緒,及時開導

比如孩子在哭鬧的時候要表示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慢慢的等孩子哭鬧停止之后告訴孩子道理,千萬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跟他說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我們要 關注孩子的負面情緒,同時也要避免孩子情感失落,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你是怎麼樣的父母都愛你,這樣的孩子到上幼兒園之后也更容易適應。

三歲之前是孩子一輩子心理健康的關鍵期,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關鍵期,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溫暖,才能讓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長。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2023/6/10 2: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