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心理學研究發現,環境對人的成長起著關鍵性作用。
對孩子而言,家庭環境尤為重要,它能塑造孩子的性格、認知水平、思維方式以及三觀特點,而這些特質都決定了孩子未來能走多遠,究竟能不能成才。
要想孩子發展好,兩種極端教育要不得
中國式父母,常常會陷入兩個極端: 過度教育和早期缺乏教育。
它指的是明明子女早已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可以完成好自己的事情,可父母依舊對他們過度保護、過度照顧,還把他當小孩子看。
例如孩子已經成年,父母卻還是包辦子女的一切,不光衣食住行,還替他們選擇交友對象、工作計劃等等,長久來看,不利于孩子未來的個人發展。
而據《中國婦女報》指明, 過度教養有「直升機教養」和「割草機教養」,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吧——
「直升機教養」:這類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經常在孩子的頭頂盤旋,時刻關注「風向」,一旦發現一點風吹草動,父母就會出手相助; 「割草機教養」:指父母總站在孩子的前方「站哨」,像割草機一樣幫孩子清除雜草,掃平前方的障礙。
這種過分溺愛、過度保護的行為,都是對子女的過度教養。
而早期缺乏教育,則是跟「過度教育」相對立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人生最需要父母教育指導的幾年,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忽視了他們的成長,以至于讓孩子們缺乏安全感。
很顯然,這兩種極端教育,對子女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一個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往往懂得平衡好和子女的關系,張弛有度。
該抓緊的地方抓緊,該縱容的地方自然也會多加縱容。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縱容」孩子
當然,這里所說的「縱容」是打引號的,它并不是說完全放任子女不管,而是懂得適當放手,給孩子自己去闖的空間,父母在背后默默當后盾。
1、「縱容」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育兒專家提出一個觀點:「當孩子遇到問題,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而不是坐等著父母來替自己解決。」
如果父母經常插手孩子的事情,往往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變成「巨嬰」。
心理學家武志紅對「巨嬰」群體有過一段這樣的描寫:
「他們生活不愿自理,總想找人照顧自己。大家必須統一在某一種思想里,如果思想不一致,就有了裂痕。」
足以可見,父母過剩的愛,往往會滋生孩子的惰性和貪婪,導致孩子們難以真正成長起來,凡事總是想依賴他人,只要對方做的不滿意,就會怪罪到對方頭上,卻不懂反思自己。
另外,這類小孩的抗壓能力也比較差,往往很難取得太大的成就。
正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要明白,孩子總有離開自己,走到更遠的地方,所以我們不如從小就鍛煉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2、「縱容」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家長的夙愿,為了孩子能實現自己的期望,很多父母可能會習慣性地拿自己的世俗標準來要求子女,替他們選擇人生。
但很多時候父母嘴里的「為你好」實際上是一把無形的枷鎖,讓子女負重前行,身心疲憊。
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生而為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人,擁有獨立的靈魂,所以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道德綁架子女聽自己的話。
一個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往往就懂得在這方面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給他們足夠的空間自己做選擇,最大程度上發掘孩子們的特色,并鼓勵他們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這樣孩子長大以后,其實往往有個良性的發展空間,做自己興趣以內的事情,并且堅持下去,這樣反而更容易成功,更易成大器。
【總結】
尹建莉老師說:孩子出問題,父母的「榜樣作用」就是原因之一。因為這類優秀的父母為了子女能更優秀,對他們的自由剝削度越高,這對孩子有著隱形的傷害。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要懂得以平常心教育孩子,鼓勵他們自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