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孩子放學,父母做到「三問三不問」,實現高效親子溝通
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做父母的永遠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一句話就傷了孩子的心,但掌握好溝通的技巧,親子關系也就不那麼難了!
01
今天跟老師學了什麼?
幼年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還在發展,詞匯量比較匱乏,認知和感受能力有限。
你問″今天跟老師學了什麼?″
如果他覺得學習內容有難度或者問題昨天回答過,就只能簡短答一兩個字,甚至搪塞一句″不知道″或者″忘記了。″
不如這樣問:
″寶寶,你今天這麼高興,是老師上課特別好玩嗎?″
″今天學到了什麼?可以教媽媽嗎?″
″今天學的內容,跟昨天有不一樣嗎?″
抓住孩子注意力的落腳點,不是″學了什麼″,而是學的東西好不好玩?
有沒有新鮮感?
有沒有用處?
契合這個方向去問,不僅能夠啟發孩子的小腦袋去回憶、去思考,更有助于家長引導孩子建立對學校的完整印象:
吸收新知識、學習新技能,讓我成為一個聰明、有用的人。
02
有沒有受同學欺負?
小學生活是孩子人生第一階段人際互動,家長的反饋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他們的社交定位。
你問孩子″有沒有受同學欺負″,其實就是暗示孩子作為同學中″弱者″的社交身份和定位。
孩子的大腦中處理表象、復雜直覺等中樞神經還處于不成熟的狀態,容易混淆現實與想象。
我們把自家的孩子看做″弱者″,他久而久之會產生一種″我比別人弱″的錯覺,剝奪了他們面對社交沖突的鍛煉機會。
并不是孩子的每一次受欺負,都需要家長的行為干預。
不如這樣問:
″你今天課間跟誰一起玩的?玩得開心嗎?″
″班上有沒有哪個同學你覺得比較討厭?為什麼?″
″你有需要媽媽幫你的事情嗎?″
旁敲側擊去獲得孩子的社交情況,給予積極反饋,傳遞孩子平等、向善、互助的社交理念。
家長的正向提問,能傳遞孩子積極的情緒。
03
今天中午吃的什麼?
如果問孩子:你能說出幾道菜名?
大部分孩子的回答不超過十種,并且很難準確記住某一種菜名,比如粉條燉雞肉、番茄牛肉湯等。
孩子的記憶規律和大人不一樣,以形象記憶和短時、瞬時記憶為主,很難回答寬泛的問題。
不如這樣問:
″我看老師發的照片,有你最喜歡的番茄蛋湯,好喝嗎?″
″媽媽考考你,你記得中午最好吃的是什麼嗎?″
每天都盯著孩子的吃飯問題,似乎有點護犢心切了。
也許,″今天吃了什麼″這個話題,偶爾問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