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要記住一些基本的認知,這些認知往往來自生活實踐的智慧,更來自我們對人心深刻的瞭解,
如果我們能夠了悟這些生活的真知,往往能避免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多從整體看待一個人,而非片面
在生活中,我們評價一個人,很容易犯了一個缺點,那就是因為他人小小的缺點就全面的否定對方。
事實上,我們要想在人際關係中建立良好友誼,或許你需要明白一個事實,人無完人,沒有誰是完美的。
水至察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用完美的尺度去衡量一個人,我們無法找到一個任何可以相交的人。
保持整體去看待一個人,才會讓我們在人性中保持清醒的認知。
尤其是不要因為別人小小的缺點就完全忽視對方的優點,也不要因為他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別人的大恩。
對待人性有一個清晰的整體觀念,是我們和他人保持交流合作的根本,也是幫助我們明確彼此利益分配,
調動他人資源的關鍵。
如果我們能夠客觀看到別人的優缺點,我們就會真實的評價他人,和他人相處也會擁有客觀中正的態度,
從而不會被人的片面所欺騙,找到自己中立的處世態度和方法。
曾經有一個學員講述自己非常的怨恨自己的父母,他認為父母在自己人生中給予了自己很多打擊,讓他不太相信自己。
而後來我和他認真客觀交流,是否有發現自己父親幫助自己感動的那些時刻,他認真回想了也有許多這樣的高光時刻。
我們很多時候很容易被負面思維所主導,如果我們保持不偏不倚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父母帶給自己的傷害,
我們就會明白,父母對我們的傷害並不一定是故意的,而是來自他所在的認知帶來行為和影響,
理解了父母的認知水準,我們就不會一直活在怨恨情緒中。
不輕易批評人,也不輕易誇自己
好的人際關係中,來自我們內在深度的傾聽。而這需要我們放下批判的態度。很多人在人際關係中不太受歡迎,
與他的交流方式有很大關係。
在公眾場合,他們喜歡議論人,更喜歡批評人,通過這些批評方式,他們內在想要證明自己的厲害和優秀,卻不知道,
這些行為反而會讓別人遠離。
我們要想在人際關係中建立親密的連接,最好的溝通是保持傾聽,在別人說話的時候,關注別人,
利用自我良好的好奇心,不斷發問,看到他人內在深處需求和渴望。